《先問,為什麼?》閱讀筆記:啟動感召領導力的黃金圈法則

這本書的作者 Simon Sinek 是一位作家和演說家。他在 TED 上的演講〈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〉已經在 YouTube 上超過了2,000萬次觀看,並且成為 TED 大會中觀看次數第7高的影片。這本書的核心概念來自他演講中著名的「黃金圈法則」,讓他能夠建立優秀的企業、領導創業並激勵他人,而一切的起點,都從「為什麼」(WHY) 開始。

這本書在說什麼?

Simon Sinek 透過「黃金圈法則」(The Golden Circle)幫助我們理解,為什麼在行動之前,應該先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,而不是立刻聚焦於「做什麼」和「怎麼做」。

書中透過大量的實例來說明,為什麼那些遵循黃金圈法則的企業和品牌能夠深入人心,讓人們願意支持和選擇?為什麼根據黃金圈法則行事的領導者,擁有更強的說服力,能夠讓更多人願意追隨?

什麼是黃金圈法則?

作者發現,每個行為背後其實都有三個層次:「做什麼」(What)、「怎麼做」(How) 和「為什麼」(Why)。

很多人會先聚焦於「做什麼」和「怎麼做」,也就是黃金圈的最外層,再試圖搞清楚內在的「為什麼」。以電腦廣告為例,從外到內的溝通方式會是這樣:

我們很會做電腦。
我們的電腦有最美的設計,不但使用簡單,也容易上手。
想要買一台嗎?

然而,黃金圈法則的關鍵是,順序應該要反過來,從最核心的「為什麼」開始,再向外逐步解釋「怎麼做」和「做什麼」。同樣的電腦廣告,如果改成由內而外的溝通方式,應該是這樣:

我們所做的每件事,都是為了挑戰、改變現況,因為我們相信「不同凡響」的力量。
而我們挑戰現況的方法,就是讓我們的產品擁有最美的設計,而且簡單、好用。
剛好,我們做的就是最棒的電腦。想要買一台嗎?

兩者的感覺是不是差很多呢?這就是蘋果公司的黃金圈。無論是銷售產品、介紹公司,還是進行初次約會,傳遞訊息的順序都會影響對方的感受和反應。

「黃金圈法則」巧妙運用了人類的生物機制

為什麼反轉順序會讓感覺有這麼大的差異呢?這背後其實有科學依據,因為它與我們大腦的「決策機制」有關。

大腦最外層的「新皮質」(neocortex)負責理性思維分析語言邏輯,對應的是黃金圈法則最外圈的「做什麼」,我們可以清楚用語言表達自己做的事情。

而大腦中間的「緣腦」(limbic system)則負責情感行為決策,像是信任和忠誠。這部分對應黃金圈內圈的「為什麼」和「怎麼做」,但它並不掌管語言功能,所以我們常常做出某些決定,但無法清楚表達背後的原因——這就是所謂的「直覺」。

舉個例子,當人們做購物決策時,往往並不完全理性,因為「緣腦」會更加重視情感上的連結。例如,德國的汽車公司一度認為,不斷提升車輛的性能就能征服市場,結果他們發現,加入一個小小的設計改動——加裝杯架,才是吸引消費者購買的關鍵。

又比如洗衣精的公司,在一開始不斷強調他們添加了「蛋白質分解酵素」和「增豔劑」等成份,能夠讓衣服洗得又白又鮮豔。事實上,大家根本不會把洗好的衣服對著燈光檢查有沒有變乾淨,而是先聞一聞味道,「感覺」起來變乾淨了才更加分。

從「為什麼」出發,創造不凡的結果

讓我們再看一個例子,這回是來自1970年代的美國,當時只有15%的人搭飛機,因為飛行是一項奢侈且昂貴的交通方式,且流程繁瑣。大部分航空公司都專注在爭奪這15%的富裕市場。

然而,西南航空做了個大膽的改變,他們反其道而行,專注於85%從未搭過飛機的人們。他們推出了「廉價航空」的概念,改變了訂票和飛行的流程,讓整個過程變得輕鬆有趣,乘客不再感覺到繁瑣與嚴肅。因此,他們成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市場,吸引了大量新的客戶。

「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搭飛機的服務」這個「為什麼」,成為西南航空所有決策和行動的核心。從改變訂票流程、重新設計機票價格,到提供簡單有趣的服務,他們用這個理念突破了看似飽和的市場,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。

書中還提到了許多品牌與個人例子,包括蘋果公司、造出飛機的萊特兄弟、馬丁·路德·金恩的知名演說〈我有一個夢〉等,這些成功的例子都證明了,從「為什麼」出發的力量是無可限量的。

這本書對我有什麼啟發?

在過去經營自媒體的過程中,我常常感到迷惘,對自己做的事似乎沒有信心。除了當下的熱情和似乎已經擬定的「計劃」,我總覺得缺少一個真正能推動我前進的「為什麼」。

書中提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: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,別人給你的建議,或是某本書告訴你應該怎麼做,這些建議就像你在超市購物時,擺在面前的一個又一個商品,你可以選擇買或不買。

如果結帳時,你手裡同時抱著巧克力、Oreo、豆漿和芹菜,大家會覺得很困惑,但如果你只有芹菜和豆漿,大家就會知道你是在注重健康,理解你的「為什麼」。

這本書讓我理解了黃金圈的概念,也開始反思並探索自己的「為什麼」。經過一段時間,我找到了一些可能的答案:

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,讓它們變得更簡單、更方便,甚至更美好

將好的事物分享給大家,幫助他們過得更好

當這些想法經過文字化,我對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有了些許頭緒,也因此開始了這個部落格,想要記錄自己的一些心得和體悟,幫助自己,也希望能幫助更多人。

作者 Simon Sinek 的「為什麼」是:「啟發別人去做能啟發他們自己的事」,於是寫了這本書。他還有另一本書《找到你的為什麼》,裡面詳細介紹了如何找到自己「為什麼」的具體步驟。如果你也想探索一番,這兩本書絕對值得一讀!

尼股拉
尼股拉
文章: 3